作家專欄新媒體尋路

W3C邀請專家,中文排版需求編輯。EPUB 3電子書格式專家。從2010年起推動各領域的數位出版轉型。

Flipboard何去何從 2015年末談聚合媒體的未來

發表時間:2015-12-02 點閱:2515

數位出版的範圍很廣泛,若要簡單地一分為二,一刀劃下,分為圖書與期刊應該是簡便的方法。去年一年,圖書我就推薦EPUB 3,出版商應該至少了解並且開始使用該格式發行電子書。至於期刊,2015年正好是最渾沌不明的轉型期:Apple一刀砍了書報攤,而Google、Apple、Facebook三者有志一同地推出了自己的聚合機制。

這個機制是什麼?大致如下:

先架個網站→刊載內容→輸出RSS→設計版面樣式→細修內容→在該平台上發表。

簡單來說,就是架個網站;或者把既有的網站按照他們提供的規範調整。兩邊相串、版面調整好,你就可以回頭做內容了。


新聞App逐漸退出

2010年Apple推出iPad時,有意識地推動紐約的新聞雜誌出版商在上頭推出內容App,甚至隔年為他們打造一個目前已經淘汰了的書報攤機制。直到現在為止,所有的線上媒體除了網站,都有自己的App,台灣隨便舉個例:UDN、蘋果日報、風傳媒、關鍵評論網??

他們都有自己的App,但共通之處在於:他們都做得很爛。新聞媒體在製作App時,無論海內外所面對的問題是相同的:

 

App需要更新:App的技術是定時逐年更替,甚至比Web技術還快。從你推出App的那一年起,就要面對等比級數成長的技術變更。你也可以輕鬆一點:放棄Android用戶,並且聽Apple的話,採用最新的技術,放棄舊版本、舊機種(然而報老闆都不願意放棄讀者)。
紙面對上螢幕:書籍報紙這些印出來的東西,擁有最好的介面。你會翻頁,你就會讀。但App不然,你要將每天產出的內容塞在一個只有幾寸的螢幕裡,還想提供相同的體驗、做出好的導覽。對於有好幾百年傳統的產業來說,過於苛求。
心裡沒有讀者:這些App顯示出相同的態度:他們都很貪心。希望你在App中要按讚、要分享、要留言,而且都會有大大的商標,就怕你看著UDN,卻誤認自己正在讀蘋果日報的新聞。所以你會發現,在App上閱讀,不如使用Safari的閱讀器來讀還清爽些。
  • App需要更新:App的技術是定時逐年更替,甚至比Web技術還快。從你推出App的那一年起,就要面對等比級數成長的技術變更。你也可以輕鬆一點:放棄Android用戶,並且聽Apple的話,採用最新的技術,放棄舊版本、舊機種(然而報老闆都不願意放棄讀者)。
  • 紙面對上螢幕:書籍報紙這些印出來的東西,擁有最好的介面。你會翻頁,你就會讀。但App不然,你要將每天產出的內容塞在一個只有幾寸的螢幕裡,還想提供相同的體驗、做出好的導覽。對於有好幾百年傳統的產業來說,過於苛求。
  • 心裡沒有讀者:這些App顯示出相同的態度:他們都很貪心。希望你在App中要按讚、要分享、要留言,而且都會有大大的商標,就怕你看著UDN,卻誤認自己正在讀蘋果日報的新聞。所以你會發現,在App上閱讀,不如使用Safari的閱讀器來讀還清爽些。

最完美的新聞閱讀介面:Safari的閱讀器(Reader),就網址列旁那黑色按鍵。

以上只是新聞App主要會犯的錯誤,以外還有很多問題,族繁不及備載。


因為你們做得很爛,所以我們來做

對,Apple知道,因為App Store上新聞App的評價都不太高;對,Google知道,因為Google Play上新聞App的評價不會更好。Facebook也知道,因為他們可以最佳化App裡頭的任何一項細節,但絲毫不能變更那些外面的網頁:有加上蓋台廣告的、有速度極慢的、有排版不忍卒讀的??

他們都知道出版商(爛透了!)一時之間沒辦法跨越過這數位文化與技術的門檻,所以最終的結論是:我們幫你們做!(從另一個良善的角度來看,這些新聞App分別找不同人開發維護,但他們要做的事情都一樣:把新聞遞送給讀者。那何必讓他們重複一再付錢給開發商或開發者,提供一個互通的基礎讓他們都能夠使用不是很好?)

那麼,要怎麼做?

過去許多開發者都嘗試要做出「新世代的新聞平台」(或類似的東西)。例如Matter、Circa、Zite、以及你讀本文使用的Medium??但是不是失敗退出就是不大對味,只有一家一枝獨秀、而且現在還存活,其機制也簡單明瞭,那就是「Flipboard」。

 

然後Apple、Google、Facebook有志一同地向Flipboard致敬,當然不是像那應該申請專利的翻頁介面致敬,而是怎麼串入內容的作法。

寫出一套規範,讓網站去配合,串接RSS...完成。

所以你會看到以下服務:

  • Apple News
  • Google Play Newsstand
  • Facebook Instant Articles

他們都知道:

人們要在載具與平台上閱讀新聞,而且希望快速清爽地看到完整無干擾的內容。人們的目的是要看內容,而不明確地只想看到某一家媒體提供的內容。

所以他們這麼做了。還分別提供各種技術資料與後台讓媒體們去串接。但當這三家端著精心打造的基礎建設到媒體面前時,他們遲疑了。

  • 「我為什麼要給你內容?」
  • 「人們在這些服務上閱讀,不會影響我的廣告收入與流量嗎?」
  • 「我已經有App了,不需要。」
  • 「網站配合你改版很貴。」

以上這些過往20多年內數位人與媒體人伸手要內容時會反覆出現的話語,如今再一次出現。至少他們現在知道廣告收入與流量,不再是「已知用火」的原始人狀態。就算提供了充足的理由,像是──

  • 你只要加入一些標籤,內容符合HTML 5語意就好。
  • 我們提供了功能完整的內容管理後台。
  • 我們提供廣告網供你串接使用,而且設定簡單。

似乎還是難以說服出版商多花力氣在這些服務上頭。大多數就是把現有的RSS串接過去,你會看到很多淒慘的狀況:沒有設計排版、內容重複出現、新聞即發、沒有排程??也就是你有平台我配合,但不要希望我多做些什麼。

的確,他們實作出這樣的機制,沒有人能保證這就是新聞、期刊的「未來」,但你也不能否認是馬上就可以學習,並且低代價就能做到的「現在」。當然還有些低水準的問題:「幹!我文件與說明文字寫得落落長,你們就是不讀。」、「這些貪得無厭的土財主,什麼都要是自己的。」、「放下高傲的自尊,承認自己App與網頁都做得不好吧。」就不多說了。

 


那Flipboard呢?

回題。Flipboard迄今活得很好,但我們也不知道他們是否賺錢;而我想就算賺錢,也是收取廣告費用,插在那得以自傲的翻頁之間。他們的確做得很好,你除了從各個來源訂閱內容,讓他們透過演算法算出你可能喜歡讀些什麼文章外,也可以將內容簡報再做成一份能供人訂閱的「雜誌」,但是??

?但是好煩。

你在facebook上,照樣可以追蹤你覺得志同道合,或仰之彌高的意見領袖,透過他們的分享,還是可以看到他們精選(Curate用在這裡是對的,別再策他馬的展了)的文章。如果你要呼吸新鮮空氣,可以去twitter混上個把月,你會發現有很多facebook小圈子裡聽不到的聲音。

談到閱讀體驗,許多新聞來源也開始使用Instant Articles了,像是蘋果日報、中時電子報等。在手機上的facebook App裡,這些文章都能快速載入,而且沒有煩人的蓋台廣告。

人們不會想多用一個社群服務,所以我覺得Flipboard很危險。的確他可以跨平台,但facebook也是。

 


那些新聞App怎麼辦?

Google Play Newsstand在台灣推出一段時間了,但不僅iOS使用者理所當然地不用,Android使用者會刻意使用的人也不多。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如果內容提供者不好好地經營或者提供內容,新聞聚合服務就會爛掉。當使用者覺得它很爛,廣告收入也別想增加,就陷入更差的輪迴。

Apple news一直都在,只是語言地區都要設對。

Apple News目前僅在英語區提供,你要在iOS 9裡看到該App,得把地區調成美國、語言調成英文,重開機後才會出現。

Apple News如Apple的其他服務一樣保守。Apple沒有做好該種語言的對應,他們就不會貿然擴張(不像Google,認為繁體中文電子書只要PDF就好)。而且當Apple準備好了,他要是找不到內容供應者全意投入,也不會開啟服務,因為就算是第三方內容,根本上還是Apple的服務,Apple不能提供消費者爛東西。

也許今年明年我們看不到變化,畢竟台灣與美國大約有3–5年的技術落差。但長久下來,如果你的新聞App表現沒有這些服務好,還是早點退場為佳。

但我相信還是有些App會繼續存在,例如在Digiday上這篇“Inside The New York Times’ new push notifications team” 你可以看出紐約時報就能做得比聚合型的服務好。

或者Bloomberg,他們不是大眾媒體,而是資訊服務,所以必須透過自己的Client來提供客製化訊息。這些都會留存。

給個建議,如果你身為媒體,沒有明確的數位佈局,每年也要投大筆費用在App、網站的開發維護維運上頭,那乖乖地照遊戲規則玩吧。至少在這個大量轉載、評論多於事實的時代,產出內容還是最有意義的事?—?— 你不須要像Flipboard一樣擔心何去何從。

 


參考資料:

Eddy Cue discusses the motivation behind Apple News and what the future holds

會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收到被Flipboard併購的Zite服務要終止、App會收掉的消息後有些雜感而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