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專欄新媒體尋路

W3C邀請專家,中文排版需求編輯。EPUB 3電子書格式專家。從2010年起推動各領域的數位出版轉型。

印刷媒體編輯為何想走向網路?

發表時間:2016-01-19 點閱:3583

前陣子和幾位都還在印刷媒體圈內的朋友見面聊天。其中一位畢業於國立大學傳播研究所,現在任職於一本大眾向的雜誌,在出版業大蕭條、雜誌首當其衝的狀況下,該本雜誌因為主題專門,依然有著相當數量的訂戶與讀者,受到的影響相當小。

那位朋友已經擔任該雜誌記者幾年了,薪資與待遇在同行中都還算不錯,甚至可以說讓人稱羨。但在對話之間,總感覺到朋友對於印刷雜誌倍感不耐,想要換種媒體工作。

我們問他不滿來自何處?

事實上,該雜誌給他相當的自由,也能真正地到現場跑新聞,不會有大志難伸的狀況。但是他卻覺得自己只是單方向地寫出內容刊載到雜誌上,鮮少能夠獲得讀者的回應,而這就是他想要離開的主要原因。


印刷媒體一直都一個巴掌拍不響

我想我可以理解他所感受到,屬於印刷媒體的單向問題。一本發行量數萬本的雜誌,其中只有一定比例會到讀者/訂戶手上,而會去讀的人又僅是其中的一部份;認真讀畢後願意私下回函頁寄回的讀者更是少數。

就所過去的經驗,大概至多能收到百分之一的回函,其中只有數枚會寫下回應與感想,要是真有讀者認真指出錯誤、提供意見與回饋,對於編輯來說就是求之不得的恩惠了。

所以印刷媒體編輯,無論報紙、雜誌,幾乎與讀者很難建構雙向的關係(但與廣告主的互動卻是相當激烈),往往只能從銷售狀況來猜測讀者的反應,可惜的是讀者不買、不訂閱的原因,並不一定是內容不好。

但數位內容與讀者的雙向關係一直都存在,一則新聞、一段Facebook的發文,讀者都可以回應(不管是轉發、留言或者按讚),你可以即時地取得讀者回應。就算不是線上內容,若透過google表單取得讀者回應,不管在數量以及品質上,都超乎印刷媒體。

雖然讀者的回應並非全部都能作為參考,但若一點都沒有,在這個網路相互連結的狀況下,你會覺得活在真空之中。


從業者的安逸與焦躁

但這麼多年來,印刷媒體一向如此。每天/月按照相同的流程與自己的專業產製內容、印出、送到讀者面前。對於讀者回應如何,除非真的接到責罵的電話,書面指正,不然大致上沒有反應。而一代又一代的從業者,也就習慣了這種安逸。

不過對於現在35歲以下,隨著網際網路一起成長的世代來說,整個網路都在彼此回應、對話,印刷媒體卻處於這空間之外,自然會覺得越來越邊緣。以至於在一波波的線上媒體創立時——早期的網站、後來的Blog、現在的新媒體——他們紛紛選擇出走。

但從印刷媒體轉到新媒體,真的能夠獲得所想要的雙向溝通嗎?其實也非必然。例如各網路媒體最受歡迎的內容,還是符合人性的煽色腥、或者是標題聳動引發筆戰的文章。以單向的方式在雙向媒體上運作,對方所回應的方式也是單向的。



直到現在,幾乎沒有線上媒體能夠活用網際網路提供的雙向性來做好與讀者間的溝通與互動。不過這也不是我們面對的問題,現在我們的媒體依然卡在從業者安逸與焦躁的壁壘之間,找不到轉型的共識與出路。